确诊
我今年54岁,3月初的时候,已经治疗了4年的乳腺癌意外复发,将我原本就艰难的生活拖向了艰难的境地。
但我还活着。
只要还有办法活着,我就会继续坚强地活下去。
如果回顾这几年的生活,给我最大的一个感触便是:我觉得现在的孩子都很幸福,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比我们这辈人活得长。
为什么?因为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很多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疾病筛查,每年至少一次的体检更是没当回事,往往疾病发生的时候,都比较晚了。
我已经经历了4年的乳腺癌治疗,其实如果提早做筛查的话,很有可能在乳腺癌早期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但我以前根本不知道还有乳腺癌早筛这回事,经过4年的治疗和学习,我算是积累了不少乳腺癌知识,希望更多像我这样的人,能通过早筛,将癌症扼杀在摇篮里。
不同国家的疾病筛查指南都不同,这是根据各个国家的发病年制定的,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高峰比美国提前了10年,高发年龄段为49-59岁。
那么中国的乳腺癌筛查指南建议是什么呢?
40岁及以上的女性,每一到两年要做一次乳腺癌筛查,主要筛查手段为乳腺钼靶检查,如果你是致密性乳房,那么就建议加上B超一起联合检查。但如果你属于高危人群,就一定要提早筛查。
不过说到这里,还是有很多人对高危人群的定义不了解,到底拥有怎样的特征会被定义为高危人群呢?满足以下几个特征的一定要注意,你可能就“高危”了。
(一)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以下情况满足一个或多个:
1.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有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携带者。
2.发病年龄小于等于45岁。
3.发病年龄小于等于50岁,且双乳发病。
4.发病年龄小于等于50岁,且有一个或多个乳腺癌发病的近亲。
5.发病年龄不限,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的近亲患有任何发病年龄的乳腺癌和(或)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
6.近亲中有男性乳腺癌患者。
(二)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obularcarcinomainsiu,LCIS)的患者。
(三)以前进行过胸部放疗。
————菠萝注
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忧患意识。
前面说到我们这代人很多都不把体检当回事儿,我便是这么一个例子,在患病前,我大概有20医院。判断自己身体状况的3个“指标”一精神好、胃口好、睡得好。
所以年4月15日(我清楚地记得这个日期),当我摸到右侧乳房有个大拇指节大小的硬块的时候,我以为这只是个单纯的乳腺增生,联想到自己当时快50岁了,正是更年期经期乱、将停未停的时候,我几乎可以肯定自己的判断。
但我姐姐到底年长一些,她说你这个摸着不对劲,医院看看。
治疗
那时候谁都没想到一个星期之后,我便躺在了手术台上。
医院检查,我还是冲着乳腺增生去的。没想到医生做了触诊之后,紧接着给我做了B超和穿刺活检,结果可想而知:恶性肿瘤,(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期,乳腺癌类型为激素受体阳性(ER+)。
4月18日出病理报告,23日就开始做右侧乳腺改良根治术,最后切出来的肿瘤体积2cmx2cm×1.7cm,32枚淋巴结肿,10枚病灶转移。
我无法描述当时的心情,只记得术后的伤口很疼,引流管插在身上,我根本不敢动。不知道是否因为我年纪比较大,所以恢复地比人慢些,我现在像穿衣服、洗澡这类需要抬胳膊的活动,都必须有人帮助,否则胳膊就抬不起来,有一种又麻又涨又疼的感觉。虽然术后的疼痛综合征很多人都有,但是像我这般影响到生活的其实还是比较少。
当时我在深圳做了手术,但是由于先生工作等其他原因,后续治疗医院做的。
比较庆幸的是,我的化疗反应比较轻。在经历过放疗和8次化疗之后,除掉发和一段时间的低烧之外,没有其他比较大的反应,胃口也相对还好。化疗结束之后,我坚持打了3年肚皮针,吃了很久的药,每3个月做一次癌症复查。
就这么过了3年多,如果没有发生转移,说不定再过几年,我就会完全健康,但是,好多故事总是有但是,我希望我的故事可以例外,但是他没有....
#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