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人追捧的正能量,其实是个骗局 [复制链接]

1#

前段时间,朋友晓云,突然在业主群里大发脾气,连发多条信息骂人!

一直以来,她家庭、事业都经营得不错,人也自律热心,每天雷打不动瑜伽,休息日也不闲着,经常参加一些助学、扶贫的慈善活动。

她是朋友圈有名的正能量使者,也很以自己的积极乐观、情绪稳定自傲,从不允许自己崩溃。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突然因为车位被人占用,在群里大骂了半小时,让人大跌眼镜。

很多人都想不明白,像她这样善解人意,积极乐观的人,为什么会突然情绪崩溃呢?

其实,这正是“过度正能量”的可怕之处。

有毒的“正能量”

你身边也许就有像晓云这样的人。

他们看似很强大,修复能力极快:

哪怕前一秒刚遭遇不幸,家人重病、失业、被伴侣背叛,后一秒就可以满血复活、继续奋斗,丝毫看不出情绪的起伏。

在这里,一个人真实、自然的情感体验并没有被看到、被承认、被回应,而是被否定、排斥和压抑,觉得它们根本不该存在,并试图用所谓的正能量强推着一个人变得积极向上。

这其实是一种“有毒”的正能量。

当我们过分强调积极乐观的时候,往往是在压抑自己的委屈、愤怒等负面情绪。

而这些被压抑的令人不舒服的情绪还被贴上了负能量的标签,导致我们在宣泄负能量的时候,会产生令人不快的“羞耻感”。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恰恰正是这份对负面情绪的不接纳和压抑,加剧了我们内在的负能量,使它的破坏力成倍增长。

就像晓云,那次之后,她又接二连三地情绪失控。

医院一检查,发现她抑郁的同时,还患上了子宫肌瘤、乳腺增生。

未经处理的情绪,身体会一个不落地全部帮我们承接。

比如觉察不到的委屈、抱怨、长期的悲伤失落、未经释放的失落……

这些压抑已久的情绪甚至会带来疾病的困扰。

另外,过度正能量还会给我们的人际关系带来巨大挑战。

有人也许会问,身边有个全是正能量、没有负能量的人,不是很好吗?

这不禁让我想到几年前和晓云之间的一次交流。

当时我失恋,正在焦虑和抑郁的状态中,在群里哭诉,其他朋友纷纷送上安慰,表示理解。

只有晓云回复说:

失恋不是正常的事情吗?乐观点,生活里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别哭了。

明明知道她是好心,但我真的没有被安慰到。

后来我还看到另一位共同的朋友在群里吐槽工作压力大,晓云的回答是:

说明还是有需要进步的地方,是好事,试着把压力转化成动力,加油。

在类似的回复中,当你累了,失败了,抑郁了,他们只会安慰你说:没关系,你可以的,振作起来吧,甚至一味地让你加油再加油……

这些正能量语言看起来很正确很好,但明明心情已经很不好了,对方却一直让你开心起来,压根没有理解你看到你,于是感觉更不好了。

甚至有人会认同这些语言,对自己的真实情感产生怀疑以及羞愧:

难道真的是我太负能量,我压根就不该有负面情绪?

于是开始用没有体悟到的、教条式的正能量,来打压自己内心最真实最鲜活的情感体验,从而造成严重的身心分离。

一个不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的人,就好像是带着厚厚的保护壳与人相处,那他跟人之间,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连接和亲密。

因为人和人之间是通过真实的感觉来连接,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滋养的。

这种防御模式

源于我们的早年关系

防御机制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是指自我将可怕的东西控制于意识之外以减少或避免焦虑的方法。

防御本身是为了保护自己,只是很多时候并没有起到意想的作用,也无法解决问题。

就像过度正能量,本是为了防御负面情绪所带来的痛苦,但却带来了新的问题。

前同事芳子离婚后在某婚恋网站上认识了一位男士,两人相谈甚欢,迅速确立关系。

后来男士因资金周转困难向芳求助,一笔应急款打过去后,芳子发现对方将她拉黑了,从此人间蒸发。

芳子说,也许他是有不得已的苦衷,我要选择原谅。

至今她都不肯承认自己被骗了。

此时,她是在利用正能量,来防御被骗所带来的羞耻感。

这份让她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的羞耻感太过深重,她觉得自己根本承受不住,于是就逃避到“正能量”中,至少这样能让她暂时感觉好受一些。

防御背后,很多时候都有一份羞耻感在说话。

有人说,现在只要一有情绪,不管是什么,就会觉得是自己这个人不好、糟透了,没能力、没智慧。

这就将一时的情绪上升到了人格层面,上升到了对自己整个人的否定,这也是很多人只能正能量、接受不了自己负面情绪的原因。

这种对待情绪的模式,最早形成于我们的童年,源于我们和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的互动。

在最初的时候,我们对情绪的表达是完全自由的。

不高兴就哭,不被满足就愤怒,在幼小的我们看来,每种情绪都是天然的,都是对的,都是可以尽情表达的。

然而,父母接不住、受不了我们的这些消极情绪,会想尽办法阻止它。

比如小男孩摔倒了,大哭起来,爸爸会说你是男子汉,要勇敢,哭是懦弱的表现。

于是小男孩会觉得自己哭是不对的,只有勇敢才是正确的。

小女孩的布娃娃被小朋友拿走,异常愤怒,妈妈会说你不能自私,要学会分享。

于是小女孩会觉得维护自己的界限是不好的,只有分享才是被允许的、好的、高尚的。

幼小的我们,为了得到父母的爱,我们就这样下意识认同了父母的话,并因此得到了父母的称赞表扬。

于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爱与表扬,我们会不断重复父母为我们设定好的这些程序和模式。

直到它们彻底变成我们自己的,被固定下来,开始自动化运作。

模式一旦形成,会伴随我们一生。

在长大后的亲密关系和人际交往中,当小女孩再次体验到愤怒时,自私的羞愧感会随之启动,于是她会下意识压抑怒火,选择分享,哪怕代价是出让自己的边界。

当小男孩再次想哭时,懦弱无能的感觉会随之而来,于是就会自动化选择勇敢,哪怕变成空心人也在所不惜。

就这样,我们变成了浑身充满正能量的机器人,只做对的、好的、被允许的事,而忘记了自己真正需要、想要的是什么;

也忘记了每一种被我们唯恐避之不及的负面情绪背后,其实都有着一份等待被看见的正向诉求。

就比如伴侣没及时回复你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