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被抬上「担架」,患者穿起白大褂……医生与患者的角色互换,将发生怎样的反应?
外科医生化身接线员切身感受患者就医难题
前几日,首都医科医院(下称「医院」)进行了一场特别的活动:医生与患者进行角色扮演,互换身份,让彼此切身体验对方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真实感受。
当天上午9时,医院的接线办公室内电话声不断,四位接线员在忙碌的接听热线,解答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难题。
这其中有一名特别的接线员——该院外科医生那冬鸣,他将切身体验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来一次北京不容易,不想就这么白跑一趟。」一位专程从外地进京求医的乳腺癌患者焦急求助,只因未提前挂号被挡在了诊室外。
面对患者的求助,那冬鸣在确认完乳腺外科当日已无号源后,只好联系科室的主任医师,讲明患者的特殊情况。最终,科室同意为患者临时加号。
刚处理完,又接到新的热线进来。
「我要投诉!」一位患者在就诊过程中,认为护士态度不好致电热线投诉。
原来,患者在与护士沟通过程中认为后者语气很不耐烦,医院人多声音嘈杂,所以讲话的声音大了一些。
最终,在护士的耐心解释下,一场小误会被消除。一天下来,求助热线声此起彼伏。
「真没想到患者有这么多难题和烦心事」,这是那冬鸣作为接线员最直观的感受,而慰藉之处在于患者当前的困惑都能及时得到解决。那冬鸣也表示,自己要在以后的问诊中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与那冬鸣不同,市民阎女士来到医院发热门诊,准备化身一位医务人员,体验医生在疫情前线的防护工作。
按照防疫指示要求,她依次佩戴圆帽、N95口罩,穿上隔离服,戴上手套、鞋套等防护装备。
准备完毕后,在同行医生的带领下依次经过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最终进入污染区范围。
推开污染区大门,只见医务人员们全副武装,紧张且忙碌,一个真实的防疫前线图景展现在阎女士面前。
「什么时候开始发热的?有什么症状?去过中高风险地区及城市吗?从哪个街道来的?」医生对患者进行仔细流调,患者需根据地面标识使用发热门诊专用通道依次检查。
护目镜一戴就是一整天,身上的隔离服不透气,护目镜上总会有层水汽;为了节省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值班当天也尽量少喝水少吃饭。
......经过1小时的短暂体验,阎女士不由得对医务人员的工作萌生敬意。仅是手套内的汗水以及口罩帽子留下的印记,就足以显示医务人员的艰辛,更难以想象医生和护士要在密不透风的环境中完成一天忙碌的工作。
作家走进手术室手部消毒「唰」到痛以上身份互换活动并非医院一家在做。
自年至今北京市已成功举办9届医患互换体验活动,在前8届互换体验活动中,共有位社会各界人士走进22医院参与医务体验。图片来自:北京新闻
事实上,为加强医患的相互理解,医院开展医患互换交流体验活动。广州医院也多次举办「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活动,多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志愿者,切实体验了医务人员「鲜为人知」的真实生活。
图片来自:梨视频「印象极为深刻的就是她的消毒清洁工作,护士说我刷的太温柔了。」在广州医院手术室参与互换体验的作家王威廉提到,带领他的护士表示,手术室的手部消毒要听到「唰唰唰」的声音。而当他真正达到「唰唰唰」标准的时候,整个人痛的都要「跳起来了」。
体验者只是体验了一次日常消毒清洁,已感到手部的痛苦,而每日奋战在手术前线的医生护士们却要以这样的方式反复刷洗,以小见大,医护人员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图片来自:梨视频同样参加广州医院互换体验活动的还有来自中山大学的博士后解佳。在急诊科的切身体验,她颠覆了以往对于急诊科医生的看法。「过去,我觉得挂一个急诊号,医护人员好像走来走去没事干,就是不给我看病,而今天我终于明白,他们不是只有急诊这一块的病人」。......因为了解,所以理解。
体验者们近距离感受医疗的神奇之旅,看到以往不曾了解过的医疗服务真相,更有助于以后医患的良好沟通。
医患互换,患者可以进一步了解和理解医生的工作,医院管理者和医医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互换体验后,相互理解更多了
近年来,我国医疗纠纷事件增多,医患关系紧张,伤医事件时有发生,已引起社会广泛